当前位置: 首页 - > 课程建设 - > 劳动教育 - > 正文
春风裁细叶,沃土育新苗。3月9日,人文与外国语学院15名青年志愿者化身“生态导师”,携手中小学生走进珠山国家森林公园,将劳动课堂搬进绿水青山。在“植树节”特别实践活动中,60余株白皮松幼苗扎根沃土,见证着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。
活动现场,学院志愿者与中小学生结成“成长伙伴”,共同领取象征绿色使命的“成长任务卡”。社工241班高思雨边为结对小学生系上绿丝带边讲解:“我们每组的工具包都藏着生态密码——铁锹代表辛勤耕耘,水桶象征生命滋养,树苗则是未来的承诺。”在护林员的指导下,“大小搭档”配合默契,挥锹挖出“希望之坑”,扶正“成长之苗”,培实“责任之土”,浇灌“生命之源”,整套工序严谨如生态微课堂。
“原来白皮松是‘固碳高手’,每棵树每年能吸收18公斤二氧化碳!”五年级学生王同学在学院志愿者的指导下,认真记录《树木成长档案》。活动特别设置“生态能量站”,通过树叶标本制作、年轮探秘等趣味环节,将碳中和知识融入劳动实践。林间不时传来欢声笑语,日语241班杜绍伟用中日双语讲解环保标语,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回响在林间。
“当小朋友的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时,我仿佛看见绿色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了芽。”社工242班刘子涵擦拭着额头的汗珠说。这场特殊的劳动教育实现了双重成长:大学生在示范引领中强化责任担当,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树立生态意识。
未来,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将不断创新“劳动教育+”实践育人模式,以沉浸式生态实践搭建成长桥梁,引导莘莘学子踊跃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,让青春身影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。(撰稿:胡彤;审核:王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