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- > 网站首页 - > 双创活动 - > 正文
为弘扬传统文化、培育创新精神,3月29日,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彩虹堂志愿服务协会联合MAE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,赴滨海社区开展“科技助力未来,文化浸润梦想”主题实践活动。活动通过三大特色板块,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启蒙有机融合,吸引社区50余名儿童参与。
寓教于乐,激活语言潜能。活动以别开生面的“身体字母数字秀”拉开序幕。志愿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发布创意任务,将参与者分为5人小组进行两轮趣味竞赛。孩子们通过肢体协作演绎英文字母与数字符号,在提升空间想象力的同时,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知识储备。“孩子们不仅准确理解任务要求,更能通过生动演绎赋予字母艺术表现力,这种沉浸式教学法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兴趣。”志愿者杨曜宁说道。
非遗传承,解码文化基因。《戏曲脸谱小传人》环节构建了传统文化体验矩阵。通过多媒体展示、知识竞答、纹样解谜等环节,志愿者系统讲解了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,激发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。色彩侦探游戏和图案解谜挑战环节,孩子们通过竞猜颜色含义、观察脸谱纹样,深入了解传统文化。在实践环节,孩子们分组完成“角色定位一线稿勾勒一色彩填充一细节刻画”的完整创作流程。活动现场涌现出多幅兼具传统韵味与个性表达的佳作,部分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展现出专业敏感度,更有创新性设计突破了传统范式。活动结束时,不少孩子仍围在展板前讨论。“在传统的勾脸技法中加入了星星和银河元素,志愿者哥哥说这也是创新”“原来我爷爷会做泥塑,这也是非遗!”的对话此起彼伏。这种“传统文化接力赛”,让一颗颗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童言稚语中悄然萌芽。
科创启蒙,培育工匠精神。小小“慧鱼”设计师将活动推向高潮。通过回力小车模型展示引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,志愿者以标准化工程流程指导孩子们完成零件识别、结构拼装与性能测试,并通过PPT展示环节介绍所需零件及注意事项。活动中,采用“5人小组+双导师制”的教学模式,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获得个性化指导。完成创意的模型经过多维度评比,优秀团队还获得此次科技创新主题纪念品。
本次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特色,通过“专业志愿者+科创导师”双轨并进模式,实现青年成长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。学生志愿者将《机械设计基础》等课程知识转化为社区教育实践,在指导儿童创作脸谱、组装机械模型的过程中,既强化了专业认知度,又培育了青年社会责任感。下一步,学院将持续深化“校社共建”,开发《非遗创新工作坊》《机械创客启蒙》等特色课程资源包,构建“青年导师—社区儿童”结对成长档案,在为社区儿童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的同时,也为新时代理工学子搭建起知行合一的成长阶梯。(撰稿:徐卫晓、杨翌晨;审核:李忠晓、董虎)